在體檢報告中,血常規是一項基礎又重要的檢查,其中白細胞的各項指標常常是醫生重點關注的對象。白細胞作為人體免疫系統的“主力軍”,在抵御疾病、維護健康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,了解它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讀體檢報告,守護自身健康。 白細胞是什么? 白細胞是血液中一類無色、有核的血細胞,它不像紅細胞那樣數量龐大,卻肩負著免疫防御的重任。白細胞種類多樣,主要包括中性粒細胞、淋巴細胞、嗜酸性粒細胞、嗜堿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,不同類型的白細胞在免疫反應中分工明確。比如,中性粒細胞是“急先鋒”,能夠迅速到達感染部位,吞噬并消滅細菌;淋巴細胞則是“智慧軍師”,負責識別和記憶抗原,參與特異性免疫反應;嗜酸性粒細胞與過敏反應及寄生蟲感染的應對相關;嗜堿性粒細胞能釋放組胺等物質,調節免疫炎癥;單核細胞可以分化為巨噬細胞,吞噬衰老細胞和病原體。 血常規中的白細胞指標意味著什么? 在血常規檢查中,與白細胞相關的主要指標有白細胞計數、白細胞分類計數等。正常成年人白細胞計數的參考范圍一般在(4.0- 10.0)×109/L。當白細胞計數高于參考范圍上限,即白細胞增多時,可能是身體發出了“求救信號”。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,尤其是細菌感染,如肺炎、扁桃體炎等,身體為了對抗細菌,會促使骨髓生成更多的白細胞。此外,嚴重的組織損傷(如大面積燒傷、創傷)、急性大出血、惡性腫瘤、藥物影響(如使用糖皮質激素)等情況,也可能導致白細胞增多。而白細胞計數低于參考范圍下限,即白細胞減少,可能會使身體的防御能力下降。常見于病毒感染,如流感病毒感染;某些血液系統疾病,如再生障礙性貧血、白細胞減少癥;還有長期接觸化學毒物、接受放療或化療等情況,都可能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,導致白細胞生成減少。 除了白細胞計數,白細胞分類計數同樣重要。例如,淋巴細胞比例升高,常見于病毒感染,像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、病毒性肝炎等;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多見于細菌感染;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則可能與過敏性疾病(如哮喘、過敏性鼻炎)、寄生蟲感染或某些皮膚病有關。 發現白細胞異常怎么辦? 當血常規檢查發現白細胞指標異常時,不必過度驚慌。首先,要及時與醫生溝通,醫生會結合患者的癥狀、病史以及其他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。如果是感染引起的白細胞增多,一般在感染控制后,白細胞計數會逐漸恢復正常;若是其他疾病導致的白細胞異常,則需要進一步檢查,明確病因,并進行針對性治療。此外,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如均衡飲食(保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)、適度運動、規律作息、避免接觸有害物質等,有助于維持白細胞數量和功能的正常,增強身體的免疫力。 血常規中的白細胞指標就像是健康的“晴雨表”,它的變化反映著身體的免疫狀態和潛在健康問題。多了解白細胞相關知識,我們就能更好地讀懂體檢報告,在面對白細胞異常時保持理性,積極配合醫生,為自身健康保駕護航。
|